「科技手抄报五年级」暑假手抄报五年级

体育正文 142 0

科技手抄报五年级

暑假手抄报五年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态瓶小报要写什么内容

写生态瓶的制作和画图:用一个开口大一点的玻璃瓶,放入池塘水和池塘泥,在泥上种一些小水草,再放两个螺蛳和几条小鱼,要活的,生态瓶就做好了。
/月/日 植物 鲜嫩 动物 不适应 /月/日 植物 鲜嫩 动物 游速比较快/月/日 植物 生长明显 动物 基本适应 /月/日 植物 生长 动物 游速较慢
如: 10月21日,植物鲜嫩动物游的很欢快,水十分干净。
写生态瓶的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态瓶小报要写什么内容

五年级关于科技的手抄报

5年级科技手抄报的资料:身边的科技知识 1、汽笛声为什么驶来时比驶去时更响 当汽车鸣着喇叭从我们身边驶过远去的时候,让我们注意一下它的响声。比较一下驶来时的声音和驶去时的声音,你就会发现驶来时的声音高于驶去时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呢声音的高低是由空气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即波的长短)越大,声音越高。虽然是同样的声音,但在驶来时和驶去时,却有变化,这是因为发出响声的物体在运动。发出响声的物体原地不动时,在哪里听到的都是一样高的声音。但是,发出响声的物体在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前进方向的前面和后面相比较,前进方向前面的声波短,相应的振动频率就大,因此,听起来在前面的声音就高,在后面就低。这是在1842年由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先生揭示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关于军事科技的手抄报(
五年级关于科技的手抄报

五年级优秀科学手抄报

导语: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优秀科学手抄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优秀科学手抄报大全科学饮乳小常识5则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现介绍一些科学饮乳的小常识。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为人体空腹时胃肠蠕动快,牛奶中营养物质往往来不及被吸收就匆匆进入大肠。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为这样会减少在口腔中与唾液混合的机会,不利于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饼干、糕点等,或边吃点心边喝牛奶。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中的钙代谢会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晚间尤其是午夜之际,血浆钙含量会出现一个“低谷”,迫使机体通过调节机制调运一部分骨骼中的.钙来补充。这样,血液中的钙虽暂时得到维持,但骨骼中钙却有减少。牛奶中含钙丰富,因此临睡前喝杯牛奶,可补偿人体夜间对钙的需求。3、牛奶不宜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丰富氨基酸,在高温条件下牛奶中的赖氨酸与糖发生梅拉德反应,生成种新化合物——果糖基氨基酸。这种物质非但不能为人体消化吸收,反而影响人体健康,牛奶最好新鲜饮用,如太冷稍稍加热即可。4、不喜牛奶可饮酸奶。对牛奶有“反感”的人大多患乳糖不耐症,这些人可尝试饮用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但几乎保留了牛奶所有的营养,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内能存活繁殖,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并提高免疫力。酸奶中不含抗菌素,易消化吸收所以能空腹饮用。5、酸奶不能加热饮用。喝酸奶主要吃它的营养与活菌,如酸奶加热,人体只能喝到营养却失去了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因此不要加热后饮用。鸟怎样睡觉的白天,鸟儿们在枝头穿梭呜叫,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到了晚上,它们与我们人一样也要休息、睡觉,恢复体力,不过它们睡觉的姿势可是各不相同哦!美丽的绿头鸭与天鹅们,白天在水中捕食、戏耍,夜晚休息时也离不开它们最爱水面。它们把优美的长脖子弯曲着,将头埋在翅膀里,然后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一边做着美梦,一边随波逐流,好不悠闲。鹤、鹳、鹭等长腿鸟总是单脚独立而睡,累了再换另一只脚,是劳逸结合典范。鹧鸪休息时喜欢成群围成一个大圈,然后一律头朝外尾向内。这样,不管敌人从哪个方向袭来,它们都能及时发现并逃走。画眉、百灵等叫声悦耳的小鸟,睡觉时通常弯下两腿,爪子则弯曲起来牢牢地抓住枝条,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从树上摔下来。而猫头鹰这种“值夜班”的猛禽,你总能在白天看见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在浓密的树枝上,其实这时它正在睡觉呢。猫头鹰的睡觉姿势是不是很另类啊,它这样可是为了时刻监视周围环境防备着敌人的袭击哦!编排设计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版面划分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也可绘画图案进行划分。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块面编排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装饰设计手抄报的排版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五年级优秀科学手抄报

五年级科学小报内容

至于内容嘛!楼主如果看不清图片上的文字可以将我找的资料套进去! 奥 运 会 会 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东侧。建筑面积25.8万平米,用地面积20.4万平米。2008年奥运会期间,承担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男子足球决赛等赛事活动,能容纳观众10万人,其中临时坐席2万座。奥运会后,可容纳观众8万人,可承担特殊重大体育比赛、各类常规赛事以及非竞赛项目,并将成为北京市提供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成为全国具有标志性的体育娱乐建筑。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招标产生的、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合体共同设计的“鸟巢”方案。该设计方案主体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空间结构科学简洁,建筑和结构完整统一,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为国内外特有建筑。福 娃 乐 园北京2008奥运会盛大开幕在即,由奥组委授权,以福娃为主题形象的福娃乐园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第一次利用奥运会吉祥物作为载体的移动式乐园,其充分诠释和传递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为广大民众近距离了解奥运,感受奥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同时也蕴涵着无限商机与广告效应。贝贝园共分为四个部分:1、软体游戏;2、互动游戏;3、怀旧游戏;4、DIY动手类游戏。该园区主要吸引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儿童及儿童家长共同参加,欢迎高年级同学参与。包含互动。晶晶园——核心展区(互动学习教育区)该园主要通过各种展览、展示的形式,供消费者以观摩、参观的方式了解奥运、学习奥运知识同时体现了奥运理念中“人文”的内涵。晶晶园共分为九个部分:1、中国古代运动展;2、奥运知识图片展;3、新中国体育发展展;4、中国奥运会冠军英雄 谱;5、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展;6、奥运会项目介绍长廊;7、多媒体学习互动演示;8、数字奥运图片展;9、怀旧动漫展。欢欢园共分为两个部分:1、中心舞台;2、衍生活动现场区。迎迎园共分为三个部分:1、科技仿真区;2、运动游戏区;3、篮球PK场。妮妮园以小型游艺设备为主,该类小型游艺设备在原有基础上加入奥运及福娃理念,在形象上做出改进。该园区共分为两个部分:1、硬游区;2、软游区。1、硬游区本区域主要以中小型游艺机设备为主,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游艺机的快乐,体验日常生活中无法体会的惊险和刺激,锻炼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敢的品质。部分项目如下:儿童小火车、双人飞天椅、章鱼等等。2、软游区本区域主要以软性游戏类竞技项目为主,让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参与竞技,锻炼少年儿童的进取心和参与精神。奥 运 会 的 由 来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 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 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会 徽 简 介每一个会徽的后面都讲着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充溢着中国北京的盛情和期盼。在这个会徽中记载着中国北京向世界做出的承诺。这就是“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会徽”。承诺“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之印。这方“中国印”镌刻着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呈现着一个面向未来的都市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诉求。它是诚信的象征;它是自信的展示;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北京向全世界、全人类做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承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枚以先贤明言创意、以金石印章为形象的会徽,是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的敬重与真诚。当我们郑重地印下这方“中国印”之时,就意味着2008年的中国北京将为全世界展现一幅“和平、友谊、进步”的壮美图画,将为全人类奏响“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乐章。形象“舞动的北京”是这个城市的面容。它是一种形象,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它是一种表情,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 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中。当人们品味镌刻于汉字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与韵味时,一个“新北京”诞生了。北 京 奥 运 会 的 吉 祥 物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 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 “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 的蓝环相互辉映。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 色的一环。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如果不够资料,楼主进这儿找找看。http://baike.baidu.com/view/327275.htm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27275.htm
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水资源现状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五年级科学小报内容

科学手抄报‘物体的沉与浮’的资料

利爪由利安才能进化成鲁斯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 = G排液 =ρ液·g·V排。 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 = G - 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 = F向上 - F向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液 =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 = 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他们对“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五年级《科学》下册)正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背景下,一次让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典型的认识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有意义的价值。在嘉兴市小学科学新课程协作大组研讨活动时,嘉善县实验小学陈跟东老师执教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精妙的实验设计引领着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教师创造性地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为三年级学生初步感知对比实验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隐含着对比实验的要素,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相同的),教材也许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势必要碰到这个问题,陈老师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运用学生平时常见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感悟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瓶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大小”的概念还比较糊糊,这一设计为学生初步建立大小的概念和后续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显得很有必要。活动二:观察第一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提出:那么把下列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一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丝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哪些物体会浮上水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试着推测:可能跟轻重有关,极少的学生认为可能跟大小有关。真是这么回事吗?学生动手操作,却得到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结果: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无关!大家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冲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活动三:观察第二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究竟有关吗?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第二组材料:大小不同的瓶子五个(其中三个一样大),螺帽若干,让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择大小不同的三个瓶子,但重量相同(教师在瓶中放了重量不一的彩泥),分别往瓶子中放入数量等的螺帽,结果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当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还是有关的。实验二、选择大小相同的三个瓶子,里面放入数量不等螺帽,再放入水中,孩子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也是有关的。这下学生感到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前后两组材料的实验结果会如此不同呢?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活动四:两组材料的比较与分析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材料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这一组材料与前面一组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候,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向了新的探究深度,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引导他们探究到这一步,或接近于这一层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在这堂课中,教师用瓶子的大小来控制“大小”这个变量,以瓶子内放螺帽的多少来控制“轻重”这个变量,为学生科学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保证,实验材料简单明了,可谓是整堂课的一大亮点,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材料分批出示,既保持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起到了组织管理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听完课后,心存一些疑惑,想与各位专家探讨。在这堂课中,尽管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作了精心设计,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地改进,学生也在矛盾冲突和新问题的驱动下作着积极的探究,但在“思考和讨论”时,学生很难真正领会: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是为什么呢?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3)悬浮:F浮=G(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 = G排液 =ρ液·g·V排。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 = G - 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 = F向上 - F向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液 =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 = 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他们对“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五年级《科学》下册)正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背景下,一次让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典型的认识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有意义的价值。在嘉兴市小学科学新课程协作大组研讨活动时,嘉善县实验小学陈跟东老师执教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精妙的实验设计引领着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教师创造性地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为三年级学生初步感知对比实验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隐含着对比实验的要素,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相同的),教材也许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势必要碰到这个问题,陈老师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运用学生平时常见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感悟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瓶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大小”的概念还比较糊糊,这一设计为学生初步建立大小的概念和后续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显得很有必要。活动二:观察第一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提出:那么把下列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一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丝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哪些物体会浮上水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试着推测:可能跟轻重有关,极少的学生认为可能跟大小有关。真是这么回事吗?学生动手操作,却得到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结果: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无关!大家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冲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活动三:观察第二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究竟有关吗?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第二组材料:大小不同的瓶子五个(其中三个一样大),螺帽若干,让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择大小不同的三个瓶子,但重量相同(教师在瓶中放了重量不一的彩泥),分别往瓶子中放入数量等的螺帽,结果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当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还是有关的。实验二、选择大小相同的三个瓶子,里面放入数量不等螺帽,再放入水中,孩子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也是有关的。这下学生感到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前后两组材料的实验结果会如此不同呢?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活动四:两组材料的比较与分析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材料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这一组材料与前面一组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候,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向了新的探究深度,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引导他们探究到这一步,或接近于这一层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在这堂课中,教师用瓶子的大小来控制“大小”这个变量,以瓶子内放螺帽的多少来控制“轻重”这个变量,为学生科学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保证,实验材料简单明了,可谓是整堂课的一大亮点,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材料分批出示,既保持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起到了组织管理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听完课后,心存一些疑惑,想与各位专家探讨。在这堂课中,尽管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作了精心设计,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地改进,学生也在矛盾冲突和新问题的驱动下作着积极的探究,但在“思考和讨论”时,学生很难真正领会: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是为什么呢?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3)悬浮:F浮=G(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他们对“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五年级《科学》下册)正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背景下,一次让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典型的认识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有意义的价值。在嘉兴市小学科学新课程协作大组研讨活动时,嘉善县实验小学陈跟东老师执教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精妙的实验设计引领着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教师创造性地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为三年级学生初步感知对比实验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隐含着对比实验的要素,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相同的),教材也许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势必要碰到这个问题,陈老师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运用学生平时常见的材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感悟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瓶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大小”的概念还比较糊糊,这一设计为学生初步建立大小的概念和后续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显得很有必要
科学手抄报‘物体的沉与浮’的资料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